杨鸿星
2023年后,淄博火了,火遍全国,数亿人瞩目。
淄博的火,看似偶然,实则必然。淄博的火,值得滹沱儿女深思,“火的深层次逻辑是什么?”
(相关资料图)
淄博火了,火的不仅是烧烤,火的是地方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人文关怀,火的是当地居民发自内心的热情好客,火的是当地居民对外地游客的真诚,火的是全市人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以及呈现出来的诚信经营、物价有度,火的是宁可自己不方便也要把方便让渡给外来人。
淄博的火,带来的是“我想去看看”。到了淄博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消费。据统计,2023年五一假期(4月30日至5月2日),山东省淄博市共接待游客107.8万人次。如果按人均直接消费100元,按照传统旅游一比七的带动力计算,则游客为当地贡献超过七个亿,当然人均消费绝不会是只有100元。
淄博的火,现象上富的是商户、赢的是政府、受益的是市民。
淄博的火,实质上增益的是无形的价值,收益的是全国人民的认同。“好客”品牌把公信力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虽然淄博人民只是“本色”流露,并未想着“我想要如何”。
淄博为山东第三座省辖市,是齐文化的发祥地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全国文明城市、中国城市GDP40强。
位于渑池县陈村乡的滹沱村,是有千余年历史的名村,“滹沱”的释义赋予了村庄更多的自豪和骄傲。唐朝名相上官仪故里和一代才女上官婉儿激励着村民奋发努力。
该村现有1600余人口,村民承载着先辈的光荣,在新时代斗志昂扬、振奋创业,乡村振兴事业凯歌频传,荣获美丽乡村、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等诸多荣誉。
该村民风淳朴,历来有好客的传统,“滹沱饭”“擂倒墙”既有故事也是明证。
虽然淄博是个城,滹沱是个村,但都在传承着“好客”的优秀传统,也都在不断地讲述着赓续发展的新故事。
相信滹沱村在全体村民、乡贤和在外滹沱人的共同努力下,滹沱儿女立足实际,以文旅赋能乡村发展,引流量做
附文
滹沱村村名考释
上官英敏
渑池县有三个滹沱村,仰韶镇有曹滹沱村和贺滹沱村,曹滹沱村在明万历提督河南学政张成撰写的《曹月川祠记》(明大理学家曹端)里称为窟陀里,曹滹沱村和贺泘沱村相距仅千米余,在明以前应都是称为窟陀里的,至清始改称滹沱;而渑池县西北八公里陈村乡(原池底乡)滹沱村的村名,则在历史沿革和变迁中一直以滹沱的名字传承下来。
滹沱两字的含义是什么?为什么在河南和陕西有众多以滹沱命名的村庄?为什么西安和洛阳这样的大都市亦有多处以滹沱为命名的城中村?滹沱两字,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密码?让人们如此热忱这两个有些生僻又有些不太好理解的字做为村名?
查阅百度百科,“滹沱”两字解释为守护陵墓人员的居住点,水边的村寨;而渑池县陈村乡滹沱村的命名,无论是地域地貌特征,还是滹沱村上官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要素,均有力证明:滹沱村不仅是守护上官仪墓园上官家族后裔的居住点,而且水源充沛、植物茂密、土地肥沃、地貌特征独特,是农耕社会最理想的“世外桃源”之一。
陕西省的蓝田、户县、周至,西安市的东郊、南郊、北郊均有以滹沱命名的村庄,而河南省的中牟、巩义、濮阳、禹州、许昌、偃师、鹤壁、淇县、滑县、荥阳、新乡、卫辉、尉氏、内黄、安阳、开封、叶县、新郑、宜阳、郑州市汜水镇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等县、市、区亦有众多以滹沱命名的村庄,如此众多以滹沱命名的村庄集中在河南和陕西、洛阳和西安的周边,是什么原因呢?南方哪么多的水域旁的村庄怎么鲜有以滹沱命名的村庄呢!
“滹沱”两字,最早见著于《穆天子传》和《山海经》,《穆天子传》作者不详,约成书于西周末年或东周初期,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。《山海经》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,与《易经》《黄帝内经》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。古都长安以“滹沱”命名的村庄多出现在唐代皇家禁苑和皇家园林附近,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名门望族和达官贵人的聚居区域,由此可知,唐代“滹沱“这个地名就已经在长安如明珠般璀璨地闪耀在国际大都会了。
滹沱两字均从水旁,滹沱村村南20世纪90年代前,有来自天雨的陂池若干个,东西沟河流和后沟湖泊纵横,村北坡地梯田,村南一马平川,背靠韶峰叠翠,远眺渑城灯火,人杰地灵的滹沱村不仅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,更是远离尘埃的世外桃源。渑池方言“滹沱” 滹念为(ku窟)。
滹沱村上官氏是大唐开启格律诗的诗人名相上官仪的后裔,上官仪因“草诏废后”,其本人和两子上官庭芝、次子上官庭璋同难,次子上官庭璋其后裔被武则天特赦而幸免【见《上官家谱》】,但武则天君临天下翻脸比翻书还快、伴君如伴虎的历史潜规则,是书香门第的上官家人知道,迅速离开长安,修养生息,才是保全上官血脉延续的上善之策。
上官庭璋后裔离开长安,回到山清水秀的陕州渑池故里,在对京华风云爱恨交加的情感中,亦将“滹沱”这个美好而隐忍的村名留给了这片热土(滹沱村老年人世代口传,神龙元年(705年),唐中宗继位,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,上官仪得以平反,追赠中书令、秦州都督、楚国公,并被以礼改葬到风水宝地渑池县南村乡仁村凤凰台,上官家族世居滹沱村,因而历代派遣后裔守护上官仪墓地,久而久之,一支上官后裔留驻南村乡仁村,繁衍生息至今。);先贤的苦心,为上官家族增加了一层保护色的同时,也为上官家族增添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。
标签: